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|
你知道浦东机场是怎么来的吗? 南汇的8424西瓜为何那么甜美? 谁在守护长江口“黄金水道”? 又是谁让曾经水质堪忧的嘉兴南湖 重现“秀水泱泱”的美丽画卷? ……
TA们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冷门产业——疏浚吹填产业。 那什么是疏浚吹填产业呢? 简单来说,就是挖呀挖呀挖,然后吹呀吹呀吹——先挖泥巴,再把泥巴吹成陆地。专业地解释,就是采用挖泥船等装备,通过水力或机械方法,将泥土等材料挖掘后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填海造地、筑堤修坝或实现航道疏浚等。 例如,浦东机场有超过4成多的面积是围海吹沙建造出来的。长江口航道之所以被称为“黄金水道”,每年带来巨量的航运收益,也是因为其水深被持续疏浚。弱弱地说一句,8424西瓜的甜,或许也部分归功于疏浚淤泥呢。 在上海,说到疏浚吹填,龙头非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航局”)莫属。长江口深水航道、浦东机场、上海洋山深水港、平陆运河、曹妃甸工程、上海吴房村、嘉兴南湖……这些项目或由其承建,或有其参建。今天就请跟科Way一起到上航局疏浚展示馆看看,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 疏浚展示馆位于浦东大道2501号,从外表看毫不起眼,就是一幢面积不大的二层小楼。据了解,它是在2015年由建于1971年的排泥系统泵房车间改造而成的,面积约540平方米。进到馆内,首先踏入的是一个狭长的过道,展馆讲解员顾老师将其称之为“序厅”。犹如一本书的序言一样,这个空间为我们揭开了上航局的神秘面纱。 序厅右边的墙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,点出了上航局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——清末(1905年)初建时叫浚浦工程总局,民国时(1912年)改名为开浚黄浦河道局,解放后一直到1964年更名为上海航道局,“上海航道局”之名传承至今。 在这面黄白相间的墙体上,一条蜿蜒曲折的蓝色河流分外引人注目。它正是上海的母亲河——黄浦江。从中不难感知到上航局和黄浦江之间的密切联系——“黄浦江也是我们上航局的母亲河,上航局是依江而建,依江而兴。”顾老师介绍。 序厅的左边是展示橱窗,陈列着驱泥引河龙模型,还有“海龙”号、“新海龙”轮、“新海豹”轮、“航浚6008”轮等一系列功勋船舶模型。 顾老师介绍,驱泥引河龙是按照历史典籍中的记载仿造而成的模型,是我国古代的疏浚工具之一。其最大“亮点”是大口进水,小口出水,冲出的水会让泥沙浮在水中,能够局部解决泥沙淤积导致河道不畅的问题。 “海龙”号是上航局建局初期引入的机械式链斗挖泥船。“新海龙”轮和“新海豹”轮分别是上航局于2002年引进的我国最先进的耙吸式挖泥船和亚洲最大的绞吸式挖泥船;“航浚6008”轮则是新一代智能化、绿色化的自航式耙吸式挖泥船。 不要被挖泥船的名字误导,以为它很普通。这里的挖泥船可不是在小河小溪里挖呀挖,而是大海上的吹填好手。耙吸式挖泥船更是20世纪后半叶海洋工程领域的标志性工具。这种船通过配备的耙头和吸泥管,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泥沙的挖掘和运输,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。此外,其自航能力和自动化控制系统,使得作业过程更加灵活便捷,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。 “暮色苍茫看劲松,乱云飞渡仍从容。天生一个仙人洞,无限风光在险峰。”毛泽东的这首七绝里藏着两艘万吨耙吸式挖泥船——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,中国成功建造了“劲松”号和“险峰”号,开创了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国内建造的先列,代表了“国轮国造”力量的崛起。 但是进入21世纪,中国疏浚业与荷兰、比利时等国家差距拉大,上航局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大型耙吸式挖泥船“新海龙”轮。一经引进,它便参与了上海洋山港的建设。 与此同时,为了追赶行业先进水平,上航局不断吸收、消化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,持续投入装备研究,开启了“国轮国造”之路。“坚持这条‘国轮国造’之路,上航局造出了自己的耙吸式挖泥船,也逐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疏浚团队。”顾老师自豪地说。2007年,被誉为“神州第一挖”的“新海虎”轮在广州文冲船厂顺利交付,开创了中国自主建造万方级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先河,打破了国外对大型疏浚船舶建造技术的垄断和封锁。自此,上航局大力推进新船建造,“新海凤”轮、“新海牛”轮、“新海马”轮等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相继出厂,装备规模实现大跨步飞跃。上航局即将于今年“征战”海外市场的“新海鲟”轮,是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式挖泥船,代表了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技术的最新水平。它一个半小时挖掘的泥沙量,能把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足球场垫高2米多。“新海鲟”轮就像一个巨型的“吸尘器”,当“耙头”沉入水底,淤泥就通过管道被吸进特定舱内,其容量可达17000立方米。泥舱装满后,通过船头位置的大管子,能把淤泥吹填出去。当疏浚向深远海拓展,海上疏浚装备面临着远海环境恶劣、作业工况多变、挖掘坚硬岩礁和疏浚控制复杂四大挑战。这时候就轮到绞吸式挖泥船大显身手了。它通过绞刀头,先把坚硬的岩石打碎,再吹沙成岛,所以特别适用于建岛工程。 上航局2021年交付的“新海鲨”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,总装机功率、最大绞刀功率、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标均超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,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高端装备等传统产业领域,实现了全过程全场景深度融合应用。 如今,“新海鲨”轮正在中东地区的疏浚工程中大展身手,开展人工岛的吹填作业。据了解,中东客户非常认可“新海鲨”轮的作业能力,在第一项工程完工后,立刻跟上航局签署了第二项工程。 伴随着挖泥船一代代的更迭,从江河到远海,如今的上航局已从长江口的疏浚“清道夫”发展成为大洋上的弄潮儿。 从序厅尽头右转,进入“历史长廊”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展示馆的镇馆之宝——1869年扬子江江口河势图。从图上可以看到,当时的长江出海口及黄浦江等支流还是自然河道。黄浦江上的中国帆船大都吃水仅为1.2到1.3米,而外商的二桅商船吃水就达6米。这显然不利于外商通航,因此,当时西方列强屡屡给清政府施压,要求开浚黄浦河道,但并未得到回应。往前走,玻璃橱窗里光绪皇帝的朱批“知道了”十分醒目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9月7日),清政府不得不全盘接受西方列强要求,被迫在《辛丑条约》中写进关于疏浚黄浦江航道的内容。1905年10月5日,光绪在《改订修浚黄浦河道条款》奏折上朱批“知道了”。之后不久,上海道台袁树勋奉命于1905年12月26日设立“浚浦工程总局”,这便是上航局建局之日,迄今已有120周年。袁树勋即上航局首任局长。首任总工程师是荷兰人奈格,他将西方的治河技术及机器挖泥船运用于黄浦江的整治疏浚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精通9国语言、获13个博士学位的“清末怪才”辜鸿铭则是首任会办。再往前,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将参观者引入“上海浚浦局”时代。清政府被推翻后,西方列强于1912年4月和民国政府正式签订《办理浚浦章程》,重设“开浚黄浦河道局”,史称上海浚浦局。到1936年,浚浦局已拥有“远东第一”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“建设”号和号称“四大金刚”的“龙虎鲸象”等各类船舶73艘,建立起一只规模较大的疏浚船队。但淞沪抗战爆发后,浚浦局的船舶工场均被日军侵占,主力挖泥船“建设”号被掳去日本门司军港。直至抗战胜利,丁贵堂任上海浚浦局局长,找回失落各地的挖泥船,其中“建设”号于1946年从日本回到上海。上海解放前夕,“建设”号挖泥船、“利江”号测量船险被国民党政府带去台湾,因丁贵堂借故拖延而成功留在上海。上海解放后,上海浚浦局在新中国建设中展开新篇章。1960年它易名为上海河道工程局;196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航道局。此后十年间,上航局连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,浚深了黄浦江吴泾至闵行段航道,百里浦江7米航道全线畅通,为上海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。 上世纪70年代末,上航局开始与国外疏浚同行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,建造现代化挖泥船。1981年,上航局成立对外业务处,率先进入国际疏浚市场,承接巴林阿拉伯球铁厂疏浚工程。此后,上航局船队远征南美、中北美、非洲、东南亚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地区,与世界疏浚列强同场竞技,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。 就如中国疏浚历史长河里一艘逆风扬帆、破浪前行的航船,上航局驶过清末民初的疾风骤雨,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,始终牢记使命,奋楫前行。当年光绪帝朱批“知道了”,三个字中饱含无奈,想来他是多么不情愿。因为在当时情形下,疏浚是在为列强服务,让他们的铁甲船得以通行,这是应不平等条约要求才开辟航道的。但现在,上航局是在为祖国、为世界其他国家造福。正如展示馆墙上的珍贵照片所示,那些舍弃海外安逸生活,毅然决然回到祖国,为民族疏浚业贡献自己力量的杰出人才,正是上航局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的最佳诠释。 |